杨 明 | 自我的体验满足后我会开始关注周遭的变化
摄 影 师:杨 明
采 访 人:黎光波
当自我的体验足够满足才会开始关注周遭的变化。在这样一个转换过程中,自我的体验具有最大的功劳。在探索的过程中,越接近所谓的真相就越接近内心里那被刻意隐藏起来的阴暗。当自己足够强大时,便会把那阴暗逮出来好好的戏弄一番。
——黎光波
L:黎光波
Y:杨 明
L:你现在在从事什么工作?
Y:记者。
L:挺不错的职业。是文字记者还是图片记者?
Y:从事传媒类的职业是我自己之前就比较喜欢的工作,我是从图片记者转到文字记者,现在差不多两个都做。
L:那记者的身份和你做创作之间,有没有什么影响?
Y:影响不大。以前自己的创作完全是从自我体验为出发点,现在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进行创作。
L:就是从很自我的状态转变为先思考再结合自我的状态来创作?
Y:对。
L:那这几组作品创作顺序是怎样的?
Y:《中国式旅游》、《行走的心像》再到《旧时光》。
《中国式旅游》/ 部分
《旧时光》/ 部分
L:真正进入到了实验摄影的领域。这个过程中每一组作品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或者根本就没有关联,只是因为自身对摄影的改变?
Y:没有什么联系,是我自己本身的一个改变而已。
L:但是这三组作品截然不同。
Y:对,看起来都不是一个人做的,但是核心都是在表达我自己的感受。
L:简单介绍下《中国式旅游》和《行走的心像》
Y:《中国式旅游》作品选取北京著名的古代建筑:天安门、圆明园、天坛、十三陵等旅游胜地,敏锐的捕捉了各色旅游人群的丰富表情和形态、通过临摹多重曝光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当前国人的旅游形态,记录了在庄严的古建筑前各种行人的影像、各式各样路过的人不同的表情、姿态,展现了旅游过程中的人生百态,表现这种在多样的环境下一样的旅游体验,以及人与人之间及人和建筑之间的微妙关系。
《中国式旅游》/ 部分
《行走的心像》主要是描述自己在行走的过程中收到看的书,听的音乐,所见所闻等形成的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变化,最终以摄影的方式呈现的一组作品。作品拍摄的是他物,其实都是我自己和自己的一个对话而已。
《行走的心像》/ 部分
L:挺不错的。后面《旧时光》实验性的味道更强了一点。
Y:《旧时光》这个作品,是我结合自己的感受做的一个尝试。
L:为什么突然想做这样的一个尝试。手工影像加上用线条刻意的“破坏”?
Y:哈哈哈,因为童年“阴影”。有一段时间,开始感觉到自己对以前的东西慢慢淡忘。但是想到以前的一些事情,又觉得不是那么的开心。就是那种想回去又回不去又不想回去的感觉。就用了这样“破坏”的方式来表达了。
L:那就索性用用一种小孩子上课涂鸦书本的方式对图像里某一些物体进行遮盖?
Y:这种方式有种小孩想刻意遮盖某个信息,或者不喜欢某个信息故意破坏的感觉。就是想干扰那些具象的东西,让它们在这些杂乱的线条里变的模糊不清。而且想以此遮盖童年的一些“阴影”。
L:这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什么信息?
Y:就是自己不愿想起或者是忘记的东西。
L:童年对你而言的“阴影”是什么?
Y:压抑,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或者是主客观因素达不到造成的吧。大家应该都差不多吧,估计是我自己对这个比较敏感一点而已。
L:那会尝试各种的影像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
Y:肯定会,等有新作品要做,我会找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表达。如果没有,说明没找到,那就继续学习咯。
L:现在有没有什么新计划?
Y:我到没有那么详细的列表,就是看自己有没有想要说的东西。有我就做,没有那就学习,总结,再学习,再深刻的认识自己和其他。
关于 自 然 生 长 85后中国摄影师摄影计划
之所以选择邀请1985年后出生的中国摄影师加入这个摄影计划,是因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且观点相近的伙伴一起探索摄影,一起举办展览,一起完成有趣的项目。
这个摄影计划叫作《自然生长》,宗旨是呈现当代摄影师丰富的摄影实践和实验,寓意我最向往的状态——在宽容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被强行扭曲、改造,受到应受的尊重,尽可能自由地创作。
邀请的摄影师们人数众多,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显示出的对摄影的认知都有差别,但他们孜孜不倦地尝试摄影不局限、不拘泥、不终结于其自身的各种可能性的精神,却很相似。他们努力延伸着视觉表达的维度:无论是模糊媒介的边界使之更具弹性,还是思考形式带给内容的影响,抑或是用最简单的技法强调所处理的主题……
不打算赞美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为他们增添任何浮夸的光环。相反,只想以我们的绵薄之力,诚恳忠实地向观众介绍中国当代摄影生态图景的原貌,打开一扇让观众了解85后摄影师眼中的当代生活的窗。虽然并不全面,也谈不上代表性,但至少,足够自然。
项目执行人:黎光波
项目总监:崔波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姓名即可查看)
鸣谢(排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